网站地图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十三五”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

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要求,结合《淄博职业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目标要求,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特制订本规划。

一、建设基础

学院自2004年开始实施全面绩效考核,逐步树立了全面质量、全程质量、全员质量的质量观,制订了职责清晰、标准明确、工作到位、反馈畅通、持续改进的工作标准,构建了由目标指向、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工作绩效和特色创新等指标组成的质量控制与绩效考核体系,初步形成了学院特色的质量文化。2016年上半年,我院启动了第一轮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为建立健全专业设置与调控机制,优化专业结构体系进行了探索。

2015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要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以下简称“诊改”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随后,又发布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核心指导思想是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在全国高职院校中遴选了27所试点院校,开展试点。对照“诊改”制度建设,学院现行绩效考核机制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学院绩效考核侧重对各部门年度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成效的考核,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层面的绩效考核关注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在职能部门和学院教职工自主诊断、自我改进、螺旋提升等方面的导向作用。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院“巩固、提高、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紧紧围绕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目标,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理念,实施质量立校战略。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文件精神,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切实履行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目标任务

建设“五纵”(指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个系统)“五横”(指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一平台”(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学院自主诊断与改进为机制,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为学院“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质量保障。具体任务:

1.建立内部质量保证系统。构建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个纵向质量保证系统,把质量保证的目标链、标准链、实施链、条件链、制度链、信息链有机结合,促进办学形态的转变,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2.落实内部质量保证主体责任。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核心目标,在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明确责任主体、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工作流程、自主诊改机制,促进教学形态的转变,切实履行内部质量保证主体责任。

3.搭建智能校园管理平台。围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运行,加大对智能校园建设与应用的探索。建立反映工作状态及成效的网上实录数据,逐步实施“过程采集”和“实时采集”,提升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度,注重状态数据的深度应用,实现与学院各类数据平台(报表)的数据共享和全方位比较,促进信息化形态的转变,保证诊改工作的推进与数据的实时化同步、与学院的信息化发展同步。

4.建立质量改进螺旋提升基本单元的诊改运行机制。按照PDCA质量循环,建立“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提升机制,推进管理质量螺旋提升。

5.建立考核性诊断体系。紧紧围绕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的质量主体责任的落实,以有利自主改进为目标,以过程性数据为依据,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和办法,引导部门和人员通过自我考核,发现问题、剖析成因、改进创新。

6.树立现代质量文化。引入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把全面质量、全程质量、全员质量“三全质量观”落实到学院各项工作中,进一步增强全员质量意识,努力打造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要求,具有学院特色的现代质量文化。

三、建设内容

(一)建立“五纵”质量保证系统

1.决策指挥系统

(1)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领导核心地位,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部门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中的引导、促进作用,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供思想保障。贯彻依法治校,依照章程办学,进一步完善内部权力运行机制,提升学院办学自主能力,切实保障学院健康发展。

(2)建立完善学术管理体系。完善学术权力运行机制,健全以院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建立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分工明确、相互支撑、运行高效的工作体系。设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学术成果、学生学业成果分委员会,进一步厘清相关职能、权责的边界,完善工作流程与制度,坚持标准,严把成果质量关。

(3)推进制度标准化建设。以学校章程为基础,加强制度顶层设计,理顺和完善学院各项管理制度、标准和工作流程,建立健全体现自主管理、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内部管理制度、标准和运行机制,为内部质量保证提供制度依据。

(4)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领导组织机构。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学院质量保证委员会、各部门质量保证、专业(课程)与管理服务质量保证三级内部质量管理组织,明确工作职责,在日常工作中强化质量管理意识,有效建立并运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质量生成系统

(1)构建贯通培养体系。探索构建一体化贯通培养有效工作机制,建立由本科、高职、中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联盟”,全面负责专业建设调研、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和教学组织实施等工作。探索四年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标准和内涵,选择优势专业开展试点四年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2)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全面推进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优质企业合作,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分方向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努力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

(3)推进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因材施教,注重分类培养与分层教学,探索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管理模式,选择试点专业开展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大力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探索“互联网+”教育改造传统教学, 积极探索并尝试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在线教育模式,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尝试翻转式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定学生全面发展指导意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目标,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模式,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着力点,依托网络平台等载体建设,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注重“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建设“第二课堂成绩单”,推动活动课程化的落实,多方面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5)建立文化育人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办学理念,提炼学校精神内核,形成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字表述和诠释。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区域文化,重点推进以齐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校园行动计划,创刊《稷下论丛》,着力打造稷下论坛、稷下讲堂和稷下故事汇三个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多种宣传阵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三风”建设常态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建设文明正气的校风,敬业严谨的教风和勤奋好学的学风,努力营造“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

3.资源建设系统

(1)保持办学经费的稳定增长。积极争取落实生均拨款和财政、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探索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多元化筹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建设与发展,保持办学经费的稳定增长。

(2)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落实“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开展教师职业发展培训、推进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5大建设任务,实施“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3)争取社会资源。探索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多元化筹资渠道,畅通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建设与发展。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机构,创新社会资源参与合作共建模式。完善校友会工作机制,密切与校友联系,争取校友对学院办学的各类资源支持。推进淄博职教集团建设,探索集团内部产权制度改革和利益共享机制建设,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机制。进一步扩大集团办学覆盖面,吸引区域内更多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入,争创省级骨干职业教育集团。积极争取社会捐资助学,共建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4)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落实“校企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高应用研究水平、推动技术服务工作提质增效、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五大建设任务,推进“技术服务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努力提升教师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落实“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拓展学生海外研修项目、扩大留学生规模”四大建设任务,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工程”,提升学院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融入区域经济,全面贯彻“双主体,多元化”发展战略,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以需求为导向,大力提升服务能力,实现规模、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打造国内一流的继续教育品牌。

4.支持服务系统

(1)建立行政管理服务质量保障机制。根据部门职责,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建立年度常规任务清单制度。细化各岗位职能职责,完善各个管理层级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把质量管理职责任务落实到部门、科室及岗位。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服务自主评价方法,提升各项工作服务质量。

(2)建立务实有效的财务支持保障机制。在充分调研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层面需求的基础上,科学配置财力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重点加大向教学一线的投入力度,设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发展专项经费,切实保障各项经费预算足额到位。

(3)建立以教师为本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在充分调研教师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落实职业院校综合改革政策要求,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改革职称评审办法和收入分配制度,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为教师阶梯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4)建立和谐稳定的安全保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技防、制防、网防、心防”保障系统,建立安全应急事件快速反应机制,构筑校园安全防护网,切实保障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及良好的校园治安环境。准确掌握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提升校园安稳工作的技术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切实维护校园政治稳定。

(5)建立快速有效的生活保障机制。充分调研教师和学生需求,进一步改善师生生活、医疗保障设施和条件。进一步完善生活困难学生救助办法,保障生活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按照上级有关政策,不断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

(6)建立资产调配保障机制。充分调研资产需求,根据政府集中采购要求和资产使用周期,合理制定资产采购计划,确保教学设备、办公室设备购置及时到位,保证正常工作需要。进一步清查梳理各类资产,加强资产检查维护,优化学院各类资产,合理调配使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7)建设智能校园。建设安全、绿色、协调、开放的“智慧校园”,突出“以用户为中心,面向服务,融合创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建设推广各类信息化应用,让信息化贯穿一切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全面支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管理能力。

5.监督控制系统

(1)推进数据化管理。进一步完善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的数据统计发布机制,对各项工作梳理,实现工作结果数据化,构建管理数据源库。依托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源头采集、实时采集,定期汇总分析发布,逐步建立“让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靠数据管理”的数据化管理机制。

(2)建立常态化的质量预警机制。建立质量事故管控反馈机制,制定质量事故分类、分等的认定管理办法,对质量事故处理及时有效;建立学校、院系两级质量事故投诉受理机构,制定质量事故投诉、受理、反馈制度;建立过程信息监测分析机制与质量事故预警制度,定期开展质量事故自查自纠,形成质量事故管控常态化管理反馈机制。进一步完善常规督导、专项督导、半年检查、随机检查、工作通报等质量控制机制,加强日常管理工作的监测预警、检查监督、通报反馈和整改落实。

(3)建立经济活动内部控制体系。根据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要求,构建经济活动内部控制体系,对学院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进行控制,加强对学院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保障学院经济活动健康运行。

(4)建立审计监督长效机制。制定学院《内部审计章程》,加强审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体系化建设。强化预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管理重点领域审计。建立审计结果通报制度和公开制度,加强审计整改和责任追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学院经济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5)建立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发布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年报、学院教育质量年报、专业建设质量年报、教师发展质量年报、学生全面发展质量年报、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质量事故报告等制度,以监测数据为依据,对学院各个方面和环节的工作质量进行分析,进行诊断,查找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推进工作质量的螺旋提升。

(6)建立工作作风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加强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上级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和建立严明纪律、转变作风的基本制度和长效机制,健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完善约束机制,确保纪律作风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营造良好的工作作风。

(二)落实“五横”质量保证主体责任

1.学院层面

(1)强化质量保证理念。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理念,实施质量立校战略,贯彻全面质量管理观。科学制定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统筹规划制定质量目标和要求,确保学院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目标有效衔接统一。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增强全员质量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完善质量保证组织机构。建立完善质量保证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和要求,层层落实质量保证责任。加强质量保证队伍建设,调整配备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不断提升质量保证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推进质量改进提升。

(3)加强质量过程控制。建立健全学院、院系、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的质量保证制度,确保制度的系统性、完整性与可操作性。定期听取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实施情况和质量报告汇报,分析查找问题,研究制定改进措施。

2.专业层面

(1)明确专业发展规划。每五年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建设总体目标和年度建设目标。每年进行一次专业调研,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发展规划。

(2)明确专业目标和标准。深入研究专业发展质量要素,系统制定专业目标和质量标准,每三年修订专业质量标准,每年根据人才需求变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建立专业发展自主诊改机制。每年对专业发展质量进行分析,形成专业发展质量年度报告。每三年对专业发展质量进行一轮诊改。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发布专业预警,及时调整专业发展规划及发展方向。新增专业要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切实保障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及时提出专业建设发展的经费、师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基本需求,切实保障建设发展基本条件符合要求。

(4)引入外部专业发展认证或评估。根据学院专业发展实际,探索引入外部机构或专家进行专业发展认证或评估的机制,促进学院专业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

3.课程层面

(1)明确课程建设规划。每五年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明确课程建设目标。每年进行一次调研,根据岗位要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建设规划。

(2)完善课程建设质量标准。深入研究课程质量构成要素,系统制定课程建设质量标准,每三年对课程建设质量标准进行修订。

(3)建立课程建设自主诊改机制。每年对课程建设质量进行分析,形成课程建设质量年度报告。每三年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一轮自主质量诊改。

4.教师层面

(1)明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根据学院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各系院、专业要制定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2)明确教师发展标准。深入研究教师发展要素,系统、科学制定教师发展标准,每三年对教师发展质量标准进行修订。

(3)落实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措施。各职能相关处室要根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制定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为师资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必需的外部环境、组织管理、资源支撑、经费等保障。

(4)建立教师发展自主诊改机制。教师要对照教师发展标准,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自主诊改个人发展情况。学院加强对教师发展情况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指导改进,定期发布教师发展年度质量报告。

5.学生层面

(1)明确学生全面发展规划。每五年制定学生全面发展规划,明确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各系院要结合学生全面发展规划,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制定相应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规划。

(2)明确学生全面发展标准。深入研究学生全面发展的各要素,制定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每三年对质量标准进行修订。

(3)建设育人体系。建立生源质量监测、人才培养质量监测、毕业就业质量监测有机衔接统一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生源质量监测机制,深入调研社会需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科学制定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和学生素质教育方案,每三年修订一次。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加强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育人自主诊改制度,引导学生自主诊改个人发展情况。学院加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指导改进,定期发布学生全面发展质量报告。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机制,定期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4)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加强服务部门服务质量的自主诊改,并形成常态化安全与生活质量保证机制。进一步完善家庭困难学生、残障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学生生活保障管理运行机制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与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常态化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跟进解决。

(三)搭建智能校园管理平台

1.建设智能校园基础平台。建设覆盖办公教学区、学生宿舍区和主要室外场地的有线无线一体化、可信任、业务隔离、精细感知、安全高质的校园网络。到2020年,逐步实现校园网用户可以访问互联网的IPv6资源,并面向互联网用户开放学院IPv6资源的访问。建设高性能的计算中心和数据中心,总计算能力达到50000亿次/秒,增长300%,存储容量达到200T,增长200%。

2.建设数据共享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数据的使用,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制订适合学院业务流程的数据管理制度,确保各类数据从产生、使用、存储、修改到删除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建立学院信息化系统的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消除“信息孤岛”现象。搭建综合数据整合平台,逐步实现教学平台、CRP、OA、一卡通、图书、财务、资产和后勤等管理系统间数据的交互和共享。建设“移动校园平台”,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个人校园助手”。建设大数据分析系统,提供跨部门立体式的人事、教学、学工、校企合作等综合查询服务,提供多维度统计报表,为学院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

3.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应用中心。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建设为基础,建设专业发展中心、课程建设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全面发展中心、质量管理中心五大应用中心。按照诊改机制要求,用数据建立学院、专业、教师、学生和质量管理五个层面的模型,根据管理服务对象的发展需求,深入剖析需求内涵,确定描述和表征管理对象的主要数据,分析数据来源、确定采集方式。明确管理目标和标准,设置科学合理的激励、预警机制,形成完整的数据结构和逻辑框架。通过数据挖掘,呈现各个模型多维度对比排名,显示差距,实现专业、教师、学生和职能部门质量管理的有效监控,促进自我诊断、自我激励及管理服务工作的自我改进。

(四)建立质量改进螺旋的自主诊改运行机制

1.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模式。按照“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框架,构建目标链、标准链、实施链、保障链、信息链,把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质量目标、标准、实施、保障、信息有机统一,层层衔接,相互反馈,落实责任,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2.建立质量改进螺旋提升机制。按照PDCA质量循环,建立“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设计、组织、实施、诊断、学习、创新、存储、改进”层层递进、循环提升的质量改进机制。要对每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确保有效衔接,高效运转。

3.建立全员参与的质量改进机制。根据制度,按照自主诊改的质量理念,进一步完善部门职责、岗位标准、工作流程、质量标准、诊断要素、改进要求、时间节点,要求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方案、有目标、有标准、有监测、有时间,进一步强化教职员工质量责任意识和自主诊改责任意识。

(五)建立考核性诊断体系

1.转变考核理念。根据诊改制度建设要求,改进从上至下、被动考核的传统绩效考核理念,紧紧围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从下至上,设定目标和考核标准,充分调动部门自主改进、自主提升的积极性,从被动考核转变为自主考核。

2.改进考核指标体系。以考核促进诊改制度的建设,围绕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质量目标的实现,系统设计考核指标体系,重点以数据化指标为依据,考核规划目标及年度工作目标达成度、质量目标达成度和自主诊改制度的落实,引导职能部门和教职员工逐步建立自主诊改机制,促进自我监测、自我改进、自我提升。

3.改进考核方式。充分依托学院智能校园管理平台,依据反映工作状态及成效的常态数据,按照考核指标和计分规则,自动汇总生成考核数据。根据年度工作进展,可随时生成考核数据,让部门和员工随时可以查看自己考核情况,以便于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找准差距、剖析成因、改进创新,明确工作方向,激发工作动力。

(六)建立自身特色的质量文化体系

1.树立质量理念。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理念,以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实施“质量立校,细节管理,建立高效运行机制,追求卓越绩效”质量管理战略,贯彻落实全面质量、全程质量、全员质量“三全质量观”,构建系统化的质量理念。

2.打造质量精神。把“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学院质量文化建设,把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持续专注、守正创新作为学院质量精神的内涵,贯穿学院管理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不断探索丰富学院质量精神内涵。

3.加强质量管理。制定出台质量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学院质量管理,对质量目标、质量方针、组织架构、质量标准、质量控制、质量评价、保障措施作出系统设计,统筹指导学院质量管理建设,为学院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供制度化保障。

4.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加强质量文化的宣传教育,引导全院师生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标准意识、责任意识,使质量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人人维护质量、人人提高质量的良好氛围,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本规划是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子规划,是学院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顶层设计。各责任部门要围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责任人和时限,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任务、工程与计划有安排、有部署、有落实,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健全执行机制围绕战略目标,结合工作重点,按年度分解落实规划任务,推进学院内部质量保证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各责任部门要高度重视年度工作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凝聚全体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鼓励探索创新,创造性地实施规划,不断提升规划执行力和实效性。

(三)强化舆论宣传各责任部门要组织系统学习本规划,深刻领会本规划在学院发展中的重大意义,提高对本规划的认识。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宣传栏、微信等媒体,大力宣传规划,使规划深入人心,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环境。

                                                       编辑:马骏